柘城文史║明代师尚诏起义

来源

柘城文艺

师尚诏起义,是明代嘉靖年间发生在柘城的一场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前后历时9个多月,波及河南、安徽、山东3省、5府、20个州县,大小战役20多次,攻克1府3州10余县,其规模之大、威势之猛、战斗之烈、对明朝打击之重,在柘城历史上乃至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明代历史上,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昏聩的皇帝。他身居帝位长达45年,却醉心于崇拜仙道,祈求长生四十四年,整天躲在西苑里与一班道士炼丹,不理政事,朝中大权被严嵩父子把持,致使官场尔虞我诈,国势日衰,地方赋税加重,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再加上柘城一带位居黄泛区,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柘城很多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反抗官府。

师尚诏是柘城北部远襄集附近的师庄户人。师庄户在现在远襄赵楼村西边不远处。据现在的远襄镇赵楼《赵氏家谱》记载,师尚诏本姓赵,他的父亲是赵楼赵氏八世孙赵阁。赵阁生有5个儿子,分别是尚诠、尚读、尚诺、尚谏、尚诏。师庄户师义魁是赵阁的岳父,因儿子早殇无嗣,所以赵尚诏自幼由外祖父师义魁抚养长大,流入师姓,改名师尚诏。

明嘉靖三十一年,师尚诏与同村好友王邦用聚众抗捐,并借助唐朝袁天罡、李淳风之名,向周围乡村遍传预示未来朝代和天子的《推背图》中谶语:“尸上燃一炬,日月不明,待之一照”。柘城北部一些文人也觉得,《推背图》中的“日月不明”,当是明朝当灭;而“尸上燃一炬,待之一照”中的“尸”,有可能就是“师”字,“照”可能就是“诏”字,当应在师尚诏身上。再加上这年八月天上出现异象,夜里有一颗星星有五升斗大,后面跟着数万颗小星星,自东向西划过,火光照耀天空。又过几天,这群星星又自西向东划过,消失在东方的天际。这一异象更增加了人们对师尚诏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所以,当时师尚诏振臂一呼,远襄一带的年轻人群起响应,很快便召集300多人。彼时,柘城县新任知县姜寿到任,姜寿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睢州知州于文徵,于文徵与河南巡抚谢存儒等人,利用招抚利诱的办法,委任师尚诏为总保长,打算麻痹他的斗志,瓦解起义队伍。没想到师尚诏反而利用这一职务,联系贫民更加方便,很快让起义军队伍扩大。这年七月二十六日,师尚诏誓师起义,他率兵三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破归德州府。归德府知府和守卫仓皇逃跑,留下检校董纶率兵顽抗,被起义军生擒斩首。入城后,起义军砸监狱、放狱囚、开仓库、赈饥民,许多贫苦农民加入了起义队伍。

师尚诏率军乘胜西进,进攻宁陵和睢州,由于这两个地方早有防备,没有攻下来。师尚诏避难就易,撤离睢州,挥兵南下,攻打柘城。当时的柘城被黄河水灌城池十多年,刚刚上任的姜寿知县在旧城南关外租赁民居做县衙,缺乏有效的防御和兵备,所以,姜寿望风而逃,躲避到乡下,柘城不战而得,起义军声威大震。

在柘城,师尚诏、王邦用等人深感起义军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制定大政方略。为了扩大起义军声望,增加社会名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便请来县城西北七里小陈庄的举人陈闻诗,让他出山做起义军军师,带领他们反抗明朝统治,共创大业。

据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举人陈闻诗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以及星象、术数无不精通。尤其忠诚于中国圣贤文化,平时身体力行,忠君意识根深蒂固。师尚诏、王邦用请他出山,虽然百般劝说,而陈闻诗坚决不答应。这时候师尚诏恼了,一连斩杀了陈闻诗的几个家人,厉声威胁他说:“你如果不答应,我就杀光你陈家全族”。陈闻诗怕家族人遭到伤害,就对师尚诏说:“如果一定让我出山当军师,必先答应我不杀人、不纵火”。师尚诏答应许诺后,这才被起义军拥上马,跟着起义军去攻打鹿邑。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当大军到鹿邑县玄武集的时候,陈闻诗见监视他的军兵一时松懈,便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一首绝命血诗:“鹿鸣晏罢十余年,亲老安心效舞斑。不幸时衰遭命蹇,志将一死继常山”。

写着写着,一个士兵走过来,见他在墙上写字,就问道:“先生写的啥啊?”陈闻诗说,是让义军打胜仗的好字,过来看看。趁他不备,一把夺过士兵手中的佩刀,这位士兵慌忙夺刀,但已经晚了,陈闻诗毅然自刎而死。这位士兵一见陈闻诗一死,吓得连忙跪在地上:举人爷你坑死我了,师大帅肯定饶不了我!爬起来就跑,不料他刚一动身,师尚诏大步流星走过来,士兵连忙跪下请罪。可是,师尚诏并没有理他,他关注是陈闻诗题在墙上的诗句。师尚诏也是有学问的人,以前还曾当过私塾先生,当然知道血诗的意思。他不看便罢,他这一看勃然大怒,马上吩咐属下,立即把陈闻诗的尸体用火烧了,让他永远不得超生。于是,陈闻诗的尸体就这样被火烧了。接着,师尚诏率军离开玄武集,向鹿邑县城发起攻势,一举拿下鹿邑;而后挥兵西进,接连攻下太康、扶沟、鄢陵、临颍、许昌,一路势如破竹,起义军队伍在两月之内发展到数万人,声势空前!

这时候,明朝统治者急忙调兵镇压。敕令大中丞杨袛,到河南坐镇指挥。杨袛急忙调遣河南左政使邹守愚、提刑按察使赵正学等多位将领,带领各州精锐部队5万多人,兵分三路向起义军扑来。八月二十七日,起义军在襄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让官兵全军覆没。但是,官兵斩不完,杀不尽,这天夜里,副帅王邦用不幸受伤被俘,被官兵斩首,队伍伤亡千余人,有许多义军被击散。师尚诏只有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之下且战且走,辗转东去。九月初,起义军队伍转战在安徽霍山一带,扬言要杀入安徽凤阳,铲断明朝“龙脉”。嘉靖皇帝闻报更是惊恐万分,急忙调集安徽各州人马火速围剿。在九月中旬,师尚诏率军转战到安徽五河县,打败了官方水师,缴获战船四十多艘。这时候,安徽巡抚调集多路官军,将起义军包围,在这里展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五河大战。在这场大战中,起义军步、骑、水兵全部出动,水陆两路同时迎敌,双方鏖战激烈。起义军虽然士气高昂,浴血奋战三昼夜,斩杀官兵5800余人。但由于官兵力量雄厚,四面围攻,最后,起义军伤亡惨重,缴获的战舰又被官兵夺去,水陆大营被攻破,战士死伤过半。师尚诏只得率部突围,开赴山东。师尚诏觉得,山东的农民起义比较多,在那里可以相互配合,重整旗鼓,再图大业。可是,起义军在转移途中,又先后两次遭到明军伏击,伤亡更加惨重。当到达鲁西南的时候,剩下不足一千人马。十月二十七日,起义军在山东莘县被官军包围,师尚诏多次突围未能成功,被斩首,全军覆没。就这样,师尚诏起义被官府镇压下去了。

师尚诏被杀后,尸首被运到柘城县远襄集南门外示众,以扬官府之威,震慑百姓。而官府对师庄户师姓族人的杀戮更加惨无人道,凡是姓师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一一抓捕,全都拉到远襄集南门外被集体砍杀。从此,师家庄户被荡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

师姓族人被杀后,附近百姓不忍心让这些无辜的受害者暴尸荒野,偷偷将他们集体掩埋。官军知道后又掘出暴尸,远近村民闻之胆寒。后人因为敬仰师家族人,称这里为“师家坟”,就是现在远襄天齐庙东侧的大坑。数百年间,这个大坑血雨腥风,没有人敢靠近。大坑北端有一座土丘,据说是师尚诏墓,高3米,直径大约5米,上面长满各种树木。据当地人讲,这个土丘无论雨水多大,坑中水涨丘涨,水落丘落,从来没有被水淹没过。人们都说,这是师尚诏的英灵在护佑着这座土岗。

另外还有两件事,颇具神秘色彩:其一是,师庄户被灭族,但有一个重要人物却幸存下来,那便是师尚诏的妻子沈氏。据《赵氏家谱》记载,当时,官兵把她抓起来,关进柘城监狱,向她逼问起义军所抢金银财宝的下落。后来被师尚诏的侄子赵天佑买通官府救了出来,隐居到太康县老冢镇后岗村,沈氏在这里活到80多岁,并且葬在这里,他的墓称“老五奶奶墓”。后来,赵天佑的后人形成一个村庄,叫赵庄。

其二,师尚诏起义在赵楼留下一口古井,在赵楼武德堂后边50米处。当时,赵楼村跟随师尚诏起义的赵姓族人比较多,死伤也是不计其数。师庄户被灭族后,赵氏族人怕被牵连,纷纷出逃,流落异乡不敢回来。十三年后,嘉靖皇帝薨,隆庆皇帝即位,大赦天下,赵氏族人才敢返乡重建家园,在村后凿井数眼,唯有这口井水质清甘,被赵氏族人保留下来。因这口井的左右两边都有一条长沟,地形像二龙戏珠,又开凿于戊辰龙年,因而被命名为“龙泉井”。现在,这口古井上已经建上井亭,立上石碑保护起来,碑文是李树峰老师撰写。

注:文稿来源于李树峰著《柘城通史》

 李树峰,岗王镇李中口村人,1963年6月生,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柘城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县政协常委。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编著出版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为县政协编辑出版《改革记忆》《炎帝朱襄氏文化研究》《柘城文史》《乡村记忆》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获全国群星奖、全省群星奖、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图片

编辑:张玉秀

初审:  李   静

终审:牛超群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0-72633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aogangdou88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