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商丘记事


马路口十八勇士纪念碑。
在豫东水东地区,以睢县、杞县、太康为核心的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日军重兵驻守、环境极度艰险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此坚持抗战近8年,红旗始终不倒,堪称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典范。
武装力量:根据地的立根之本
毛泽东曾指出:“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所以建立根据地问题,首先是武装问题。”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一论断。

杨进田故居(水东抗日联络站)。

睢县第一届抗日民主联合政府。
1938年5月至6月,睢县、杞县、太康相继沦陷。在以吴芝圃为首的豫东特委领导下,3县党组织迅速建立抗日武装。6月10日,睢、杞两县抗日武装在杞县南部大郑庄合编为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共200多人,这是该地区首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7月初,睢杞太三县武装在杞县傅集整编为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司令员吴芝圃,部队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此外,统战武装“二团队”也扩大到1500多人枪。
193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吴芝圃率“三支队”西进,与彭雪枫部会师。10月12日,在杜岗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其中睢县武装占半数。此后,留下的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孙其昌、杜省吾等人分别组织起抗日武装,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9年,睢杞太地区武装不断发展。2月,吴芝圃率部回师,与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支队会师,沉重打击了日伪顽势力。4月,睢杞太特委成立,同时组建睢杞太独立大队,后发展到400多人枪。同年,独立二大队、三大队相继组建,总兵力持续扩充。
1940年1月,睢杞太3个独立大队合编为新四军六支队睢杞独立团,蓝侨任团长兼政委,全团1000多人枪。6月,该团更名为睢杞太独立团,下辖3个营,并建立了水上根据地及各类后勤、宣传机构。经过百余次战斗,独立团发展到2300余人,加上3县独立大队700余人,成为当地抗日的中坚力量。
1941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斗争形势严峻。3月,睢杞太地委紧急会议决定重建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因地处黄泛区以东得名),马玉堂任团长兼政委。12月,水东独立团暂归冀鲁豫军区代管。1942年12月,水东地区正式划归冀鲁豫军区领导,根据地武装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1944年6月,余克勤、袁振率领南下大队挺进水东,水东独立团扩编为3个大队,兵力8000多人。1945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12军分区(水东分区)成立,水东独立团改称冀鲁豫军区第30团,同时下辖7个县大队。6月,冀鲁豫军区29团驰援,进一步增强了抗日力量。
浴血奋战:以斗争求生存发展
毛泽东强调:“和建立根据地不能分离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使用武装部队并配合民众去战胜敌人。”近8年抗战中,睢杞太军民围绕战胜敌人这一宗旨,历经三个阶段的艰苦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

骑兵团抗战在淮北。

日本兵侵占睢县东关街。
第一阶段(1938年沦陷后至1940年底),抗日武装主要打击投降日军的势力,振奋军民士气。1938年6月,睢县长岗战斗消灭倾向日军的张心贞武装;杞南花胡寨袭击战首击日军土肥原部;睢县马路口伏击战歼灭日军50多人。彭雪枫两次回师睢杞太,肃清多股伪军和土匪。1940年,睢杞太独立团历经百余次战斗,其中经楼伏击战以极小代价取得重大胜利,击毙日军内腾少佐以下17人,缴获大批武器。
第二阶段(1941年初到1944年6月),是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武装力量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粉碎敌、伪、顽夹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1942年9月,面对国民党顽军五六千人的进攻,水东独立团配合地方武装,在赵寨、平城、孙官寨等地击溃顽军,收复中心区。同年10月,日伪军对中心区扫荡,独立团在毛朱庄战斗中与敌激战终日,展现出强大战斗力,使日伪军不敢轻易来犯。
1943年,睢杞太地区遭遇特大灾荒,群众流离失所。水东独立团提出“誓与水东共存亡”,围绕粮食展开斗争。部队深入敌占区征粮、借粮,解决自身及群众困境;夏收时帮助群众抢收,击退日伪军抢粮队。同时,通过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建立交通联络站和敌工委员会,争取伪军提供情报、支持抗战,张普恩等伪军头目被争取后,为根据地提供了大量帮助。
第三阶段(1944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据地转入反攻,扩大并巩固解放区。水东独立团率先向“治安强化”模范县睢县反攻,拔除多个日伪据点。1944年7月,南下大队与水东独立团合编后,实力大增,突袭榆厢、长岗等地,重创日伪军,活捉孟昭华亲属,缴获大批武器。1945年,部队连续作战,拔除草寺庙等据点,彻底摧毁孟昭华的外围防御。据不完全统计,近8年抗战中,睢杞太军民作战4909次,毙俘日军823名,缴获大炮5门、轻重机枪215挺、步马枪7747支。
群众路线:根据地的力量源泉
“和建立根据地不可分割的第三个条件,就是用一切力量在内,去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睢杞太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党始终将发动群众作为斗争的重要法宝。

肖望东、张震、彭雪枫(从左至右)合影。

1945年,睢县曹宗坤去山东曹州(今菏泽)参加英模大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睢杞太地区党组织迅速发展,建立县委、工委,秘密发展党员,培养抗日骨干。利用统一战线组织,开办训练班、组建剧团,宣传抗日主张,掀起救亡高潮。1938年商丘沦陷后,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同时团结群众打击土匪,安定社会秩序。
1939年,豫皖苏区党委在各县建立县委、工委,开展地下工作,办《光明报》扩大宣传。2月,吴芝圃召集开明士绅会议,成立抗敌自卫团,团结四乡青年,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得到广泛拥护。1941年8月,“水东抗日联防委员会办事处”(联办)成立,下设“中心分会”“分会”,形成隐蔽的“灰色政权”,行使政府职权,到1943年初已建立4个中心分会和10多个分会。
“灰色政权”为群众办实事:清匪安定社会,枪毙匪首;在灾荒中分发粮食,帮助春耕、夏种,挽救群众生命;颁布赎地法令,让贫苦群众赎回土地;实行合理负担征收公粮,建立供给制度,赢得各阶层拥护。1944年秋天起,根据地相继建立7个县委和县级政权,发展到5400个村庄、32000平方华里、244万人口,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组织,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堪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平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典范实践,其始终坚守党的核心领导,深耕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秉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积极拓展统一战线的广度与深度,在敌后战场有效钳制了日伪顽势力的嚣张气焰,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构筑了重要战略支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生动缩影,更凝结为蕴含着初心使命的红色基因库,它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与强大的精神感召,激励着后人铭记民族存亡抗战艰辛历程,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赓续奋斗、勇毅前行。
史实审核:孙晨丽 洪文玉
图片来源:睢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玉涛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