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文史║谈明初大迁民对柘城的影响

来源

柘城文艺

在柘城一带,一直流传着“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说法。柘城80%以上姓氏的族谱,也都记载有“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的记载。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图片

在我国历史上,各代王朝的更替、农民战争的爆发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常常会造成某些地区人口骤减、田园荒芜。而一旦新朝建立,战争结束,灾害过后,环境较为安定之时,当政统治者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力,以达到稳定社会之目的。据文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先后迁山西之民到山东、河南等处。其主要原因是在元、明之际,中原各省长年兵连祸结,形成了赤地千里、地广人稀的社会现状。这种现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和元朝的统治有关。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在元朝,阶级压迫和民族矛盾非常残暴。他们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在政治上、法律上规定,蒙古人打死汉人和南人不偿命,只许蒙古人打汉人,不准汉人还手。同时不许汉人、南人持兵器、习武、集会,甚至有部分蒙古贵族叫嚣,要杀死张、王、李、赵、刘诸姓汉人。中国之大,几乎无有汉人生存之地。当时民间流传着“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歌谣。到元末之季,顺帝失政,残暴荒淫,压迫剥削更重。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流民”的农民也是与日增加。

二是和黄河泛滥有关。黄河从北宋以来成为悬河,泛滥成灾是常事。尤其是南宋绍兴五年以来,黄河摆尾南下,走民权、梁园区、虞城北部,再沿着淮河汇入长江。所以,咱们这一带的居民深受其害。特别是元至正四年那次决堤,平地水深一丈八尺,处于低洼地带的村庄几乎全部被淹,老百姓是死的死,迁的迁,勉强在这一带活下来,也是逃荒乞讨,去比较富裕的地方,或者想办法落户到富裕的地方。环境恶劣,除了那些地势比较高的村庄,几乎都迁走了。

三是战争。从刘福通颍州起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历时18年。长期的攻占杀戮,大多是在中原进行的。兵荒马乱之中,军队征缴粮草,杀戮百姓也是常事。

以上这些因素,使中原百姓死难难以计数。造成了“出门无所见,白骨敞平原”的凄凉景象。中原地区大量土地荒芜,而无人耕种。所以在在明太祖夺取政权后,召集流亡,迁民均垦,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就成了头等大事。

那么,明朝为什么屡迁山西洪洞之民呢?这是因为,当时山西是蒙古贵族名将,察罕帖木耳及其养子扩廓帖木耳多年经营的地方。扩廓帖木耳每遇战事不利,或者是顺帝贬谪,就退守平阳府,利用山西山河之险,在这里苦心经营。在此安定的社会环境中,繁衍生息较多,无辜死亡较少,外地逃难的百姓,也大多在这里落户,从而形成地狭人稠的社会现状。

山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冲,位置适中,于是就成为明太祖、明成祖历次迁民中原各省的中转站。凡是平阳府一带的被迁之民,都要在洪洞县城西一里许的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迁民手续,发给凭证路资,有组织地迁徙到中原。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被迁之民在起程时,仰望大槐树百感交集,印象深刻,成为祖籍老家的象征。日子一长,老家的庄名忘了,但对大槐树记忆深刻,所以就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代代宣传,直到现在。

图片

另据文献记载,明代迁民时,由于被迁之民情非所愿,多不愿上路,甚至有半路逃逸者。官兵无奈,只好用长绳捆绑上臂,押解至迁居地。被迁之民中途大小便,要向官兵申请解开绳索,放手送便。因此,迁居地居民常称大小便为“解手”。

据有关史料记载,洪洞迁民前后计有9次,其中洪武年间6次、永乐年间3次。而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太康、柘城一带的时间,则是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1388年。因此,凡属于明代迁民至柘的古老村庄,建村时间都是这一年。

大明王朝通过有计划的移民,使饱经战乱的柘城县人口数量大大增长。这种方法较合理地调整了人口布局,比自然繁殖人口更快、更有效。推进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0-72633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aogangdou88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