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商丘市柘城县

来源

小蒋说天地

柘城县这个地方,商朝的时候称为秋地。春秋时期,这里是陈国的土地,到了战国时候落入了楚国的手里,楚国人在这里建造了柘邑。到了秦朝占领这一片地方之后,才正式在这里设置了柘县。

后来柘县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候经过多次变迁,并入过武平县,这个地方曾经是曹操的封邑,很多人都知道曹操是魏王,封邑是魏郡,其实曹操早期还是武平县侯。

到了隋朝时期,这里才正式有了柘城县这个名字。其实历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隋朝时期,有很多名字单字的县城,被加上了“城”字,成为双字的县城,这一时期,柘城还有周围的虞城,圉城,匡城,胙城,韦城这些县城名字都是这么来的。有了柘城的名字之后,这里后来再也没有改过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柘城县行政区划

凤凰街道

这里原本是城关附近的几个乡镇划出的村庄合并而成的,当时柘城城区扩张,周边村子发展起来之后,便合并设置了长江新城街道,后来因为古时候柘城有“七台八景”之一的凤凰台,因此更名为凤凰街道。

浦东街道

这里原来是柘城东郊的梁庄乡,后来城区向东扩张,在这里修建了浦东路,后来发展起来之后,以路名设置了浦东街道。

春水街道

这里原本是柘城县的城关镇,后来发展成为城区,因“柘沟春水”古为柘城县“七台八景”之一,且春水大道东西横穿辖境,因此取了春水街道这个名字。

双河街道

这里原本是柘城县的西郊邵园乡,因惠济河、蒋河交汇之处,城区扩张的时候在这里修建了双河路,后来发展成为城区时取了这个名字。

陈青集镇

传说唐朝时期这里建有青堌堆寺,又叫青红寺。庙前逢露水集,后聚落成村,故称青堌堆寺。清朝初年,陈鋀,敕封文林郎,平乡县知县,迁居此处定居,成为村中望族,更名为陈青堌堆集,后简称陈青集。

起台镇

传说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率兵伐齐,曾筑台点兵于此,称吴起台,后建寺纪念,称吴起台寺,简称起台。

胡襄镇

传说西周封舜后裔胡公于此,筑胡襄城。宋代逢集市,得名胡襄集,简称胡襄。

慈圣镇

西周襄王时代,宋楚泓水之战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宋代适逢集市,称慈圣集。

安平镇

相传,古时已有人在此定居,汉代始逢集市,以商贾能平安交易得名,古时候大多时间属于鹿邑县,近代才划归柘城。

远襄镇

传说西周封舜裔胡公之子远襄王于此,并修筑城池,因此取名远襄。

岗王镇

传说明正德年间,王氏自东北里许门楼王分居至此,初名前小庄。后因村前有一高大土岗,易名岗王。

伯岗镇

传说刘邦、项羽相聚固陵时,项羽曾屯兵于此,并筑点将台,后人称之为霸王岗,亦称霸王台、霸台。明永乐年间逢集市,称霸岗集。古代“霸”“伯”两字通假,于是村名渐渐变成伯岗。

张桥镇

明永乐年间,张氏靠惠济河南岸定居,初名张庄。后在河上修一便桥,于是村子改名张桥。

老王集镇

唐代这里已经形成村落,北宋时期逢集市,王氏为村之望族,称王家集。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自亳州进发归德(今商丘),驻此休整,四方百姓箪食相迎,送粮送草,人头攒动,骡马嘶鸣,半月多朝夕如逢大会,从此称今名。

朱襄镇

这里原本是大仵集,后来近到因为炎帝朱襄陵坐落于此,改名为朱襄镇。

洪恩乡

唐朝时期这里建有洪恩寺,规模宏大,有大殿、廊房、藏经楼等。明弘治年间,李氏自太康县迁此,傍庙建村,村以寺名。后逢集市,称洪恩集,简称洪恩。

马集乡

马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为寻找堂兄马英、马荣定居于此,始称小马庄。清同治年间筑寨起集,改名马集。

牛城乡

相传古时候这里名叫磨盘山。当时有金牛于村西北隅土丘前追逐。后每至腊月,四方民众牵牤牛至此角斗赏雪,称牛斗山,后为集会,村称牛斗集、牛斗城,简称牛城。

惠济乡

这里原本是小吴,尚寨两个乡的地方,后来合并成为一个乡,因为辖区内有古惠济河流过,亦蕴含有惠民济世之深意,故名惠济。

申桥乡

明洪武年间,申氏自太康县分迁至此,后于村西河上架一便桥,故名申桥。

李原乡

元末山东高唐人李原,为避兵乱迁此定居,以讳名村,初名李原。明成化年间筑寨,名李原寨,演称李原集,简称李原。

皇集乡

明末,皇甫氏兄弟为避兵乱自今武陟县迁此,分居前后两处建村,清初前村逢集市,故名皇集。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0-72633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aogangdou88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