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朱襄镇相关资料

来源

有料的宋老师2

朱襄镇(大仵乡)位于县境东北10公里处。东与老王集乡接壤,南与起台、陈青集乡毗连,西与浦东办事处、牛城乡为邻,北与胡襄、马集乡交界。朱襄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之炎帝朱襄氏陵墓坐落于该乡朱堌寺村。朱襄镇素有朱襄故里、炎帝之乡之称。

图片

朱襄人文

        明惠帝(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据明史记载,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大明律》规定皇位继承人必须是长子、长孙,因此,朱元璋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但朱允炆即位后畏惧他的皇叔们权重位高,采取削藩的策略,结果逼反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带兵打至南京,朱允炆焚宫外逃。

图片

惠帝逃出皇宫后,曾商议逃往何处,众说纷纭,最后还是惠帝做主,逃往朱氏发祥地——河南归德州(今商丘)。惠帝认为朱姓源于朱襄氏,即使死,也要死到祖居地。于是便乔装打扮,逃至归德州。到了归德州柘城县东十里朱襄陵,惠帝首先拜谒了朱襄陵,并在陵前植皂角树一棵,如今该树胸围已达2.5米。

     惠帝拜谒朱襄陵后,在东北数里处,突然发现一块呈龟背形的高地,东、西两侧邻河,东南两侧邻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惠帝大喜道:“真乃风水宝地也!”于是决定在此定居。惠帝在逃亡中,为掩人耳目,带人很少,除朱氏亲属外,其他12人均为侍从。他们患难与共,精诚团结,于是13人便结拜了兄弟。为避难决定将“朱”姓改为“仵”姓,并立誓子孙后代不准入朝为官,希望能够平安无事,再无杀身之祸。(有种说法:朱允炆逃到柘城后要隐姓埋名,要把“朱”改成什么姓呢?不能改得太不着谱,又要有朱氏的因素。于是,把“朱”下方的撇捺,即“人”字拆掉,移到了左侧当单人旁“”,右侧即变成“牛”了,为了警示他的后人要隐居此地、从不入仕,要隐忍不要遇事强出头,又把“牛”上面的头去了,改成了“午”,所以“朱”字就演绎成“仵”了!所以大仵的“仵”姓,也就是朱允炆的后裔了。)

村庄建成后,命名为“仵家村”,即今朱襄镇政府所在地。

图片

 炎帝朱襄陵遗址上明惠帝手植的皂角树,经测定,该树栽植时间是明代初期,距今已有600余年,现已成为柘城境内为数不多的古树之一。古树非常茂盛,东侧的枝条年年伸长一米多,下垂到了地面,从而成为炎帝朱襄氏陵园内的一景。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0-72633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aogangdou88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