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商丘日报
1938年商丘沦陷:
烽火中的苦难与抗争
一、鬼子来啦
1938年5月12日,天色未明,永城县的上空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沉睡的县城被一阵越来越近的“嗡嗡”声撕裂,那声音如同无数只乌鸦聚集,带着死亡的气息盘旋而至。4架日军飞机像灰色的幽灵,在县城上空来回侦察。机翼划过晨雾的瞬间,几颗炸弹带着尖锐的呼啸砸向城外。
剧烈的爆炸声震得地面颤抖,睡梦中的民众被惊醒,推开房门便看到城外升起的滚滚浓烟。一个嘶哑的呼喊划破黎明:“鬼子来了,快跑啊!”
这声音如同投入沸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县城的恐慌。村民们衣衫不整地从家中冲出,拼命逃往城外的田野。此刻,泥泞的小道上,孩子的哭声、老人的呻吟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不断传来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笼罩着1938年这个苦难的黎明。
抗日武装在军训。
1938年5月31日,日本侵略军侵占睢县县城。
二、商丘沦陷
1938年5月12日,日军第9、13师团侵占豫东永城。驻守此地的国民党军于学忠部第9师8团第9连依托简陋的工事奋勇还击,一次次打退日军飞机大炮的进攻,直至弹药耗尽,全连119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5月18日,民权县城在炮火中陷落;5月25日,夏邑县城的国民党守军败退商丘;5月26日,虞城的守军在巷战至最后一刻后撤退;5月29日,商丘县与宁陵县城同日失陷,两座古城的钟楼几乎同时停止鸣响;5月31日,睢县县城在经过3天激战后失守;6月2日,柘城县城被日寇攻克。
短短20天,日寇的铁蹄踏遍商丘,一座座城池相继沦陷,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一个个村庄尸横遍野。侵华日军在商丘狂轰滥炸,烧杀淫掳,无恶不作,使商丘人民蒙受了空前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对中国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在所占区域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图为日伪夏邑县公署布告。
三、豫东烽火
1938年是农历戊寅年,虎年。但百姓们没有等到虎虎生威的国军,反而等来了凶恶残暴的“东洋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神共愤。
地处交通要道的商丘古城本来是比较繁华的,如兴昌来商号旗下有纺织厂、酒坊、批发栈等,资产雄厚,豫东各地商贩都来进货。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商丘的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据《商丘市志》记载,1938年3月起,商丘城内商户开始大量南迁,学校陆续停课,火车站每天都挤满了逃难的百姓。但更多无力迁徙的底层民众,只能在惶恐中等待命运的裁决。一位亲历者在日记中写道:“敌机连日盘旋,城中一日数惊。街头巷尾,皆是扶老携幼的难民,哭声与警报声交织,令人心碎。”
日军侵占商丘各县示意图。
商丘沦陷后,简直成了人间地狱。“汉奸带领日本鬼,东西南北来回窜。捉鸡牵羊抢财物,抓到妇女就轮奸。”一首豫东民谣道出了鬼子的暴行。
根据《抗战时期商丘市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显示,日本鬼子侵占豫东商丘后,日军在商丘疯狂屠杀有27次,共杀害无辜群众4047人,奸淫妇女342名,178人受伤,30人失踪。
日本侵略军在商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多起焚烧村庄、屠杀无辜村民的大血案。
国破家亡之时,为国捐躯之日。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日军分南北两路从徐州向西推进。国民党在商丘集中4个师25000人的兵力进行全线防御。当时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在战地报道中描述:“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每条街道都成为吞噬生命的绞肉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睢杞大队在睢县苗楼、平岗、河堤岭一带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中共永城工委领导人王卓然等与永城县县长鲁雨亭联合,于1938年11月20日成立了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二十九大队,活跃在夏(邑)东、永(城)北、砀(山)南、宿(县)西方圆200里的抗日游击区。
1939年1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永城、夏邑,打击日伪匪,宣传抗日。
豫东烽火,浴血奋战。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民众,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家园——他们或在桥梁下埋下炸药,或在日军行进的路上撒播石灰,或冒着炮火给游击队送干粮。城墙上的弹孔、烧焦的房梁、浸血的土地,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屈。当侵略者以为可以轻易征服这片土地时,他们面对的,是比猛虎更坚韧的民族脊梁。
破败不堪的街道,衣衫褴褛的人们。日军入侵给商丘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四、不敢忘记
就在1938年5月12日,永城县城沦陷的当天,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主席为民主人士施方白题词:“中国目前阶段一定要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即彻底战胜日寇与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将来阶段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即实现更进步的更完满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完成这两个革命都要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只有好好团结一切革命势力于统一战线里,才能达到目的。”
伟人目光如炬。正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
著名作家王树增在纪实文学《抗日战争》中这样感慨:“纵观世界近现代的一百多年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
商丘、民权县的进步师生声援一二·九运动——商丘县城各校师生在商丘火车站卧轨拦车要求到南京请愿抗日(绘画)。
抗战情结,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基因里。这场持续14年的反侵略战争(1931年—1945年),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以血与火的淬炼,重塑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成为刻入文明血脉的集体记忆。
时至今日,诞生于1935年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们的国歌,每次唱起来都心潮澎湃;
时至今日,“抗日热潮”持续燃烧荧屏,每年“死于”横店影视城的日本鬼子好几百万。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我们回眸1938年商丘的沦陷,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要记得: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强大,更需要精神上的觉醒。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铭记商丘沦陷的历史,传承不屈的抗争精神,正是对那段血泪岁月最好的告慰。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