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净心阅读
在岁月长河里,总有一些老物件闪着独特光芒。它们曾是生活里的“得力干将”,虽然现在基本消失,却承载人们对旧时光的怀念。

1. 辘轳井:以前从井里打水,全靠辘轳。这玩意儿用起来得小心,要是手没抓稳,过来能直接打到脸上。
小时候贪玩摆弄它,没少被爷爷用鞋底子教训。现在一想起辘轳井,满脑子都是老家的画面。

2. 陶土筷笼:有单个筒的、两个筒的,图片这个更厉害,是四个筒的!它是用陶土烧出来的,特别沉。虽说拿着费劲,但在厨房里专门用来插筷子,也算实用。

3.火柴:我们那里叫“自来火”,2分钱一盒,小孩子最爱帮大人跑腿去小店买火柴,为啥?
因为找回来的零钱能买糖吃!一分钱就能买一块,那甜味,现在想起来还馋得慌。

4. 针锥子和顶针儿:缝厚布、做鞋底的时候,就靠针锥子扎眼儿。老辈人还编了歇后语“上鞋不拿锥子——真(针)好”。
扎布的时候,手指得套上顶针,不然使不上劲,这俩搭配干活才行。

5. 煤油灯:没通电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老人管它叫“洋油灯”,讲究点的还带个玻璃罩子,也叫“罩子灯”。
有了这个玻璃罩,风一吹不灭,灯还更亮,还能省煤油,一举多得。

6. 马蹄灯灯头:这是马蹄灯上的核心零件,有灯头、灯芯,旁边还有个旋钮能调亮调暗。
以前没有电灯,全靠它照亮屋子,晚上写作业、做饭都离不开它。

7. 织布机小零件:织布机上有个小部件,每根线都得从它中间的缝里穿过去。
时间太久,还有个专门穿线的工具,现在咋也想不起来叫啥名了,但少了它们,布根本织不出来。

8. 搪瓷缸和搪瓷用品:以前喝水都用搪瓷缸,家里的盘子、茶盘、脸盆也大多是搪瓷的。
这东西又结实又好看,40多年前,谁家要是没有几件搪瓷用品,都不算过日子。

9. 做鞭炮的工具:这个木凳子是以前做鞭炮的家伙事儿,专门用来卷炮筒。像“二踢脚”的筒子就是用它做的。
70年代生产队还组织做过鞭炮,不过这活儿特危险,我有个朋友的手就是做鞭炮时被炸没的。

10. 老鳖火灶:图里这个柴火灶,我们那儿叫“老鳖火”。
现在根本见不到了,也就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记得,当年做饭、烧水全靠它。

11. 老式织布机: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织布机,织出来的布叫“家机布”。一般宽80多厘米,长3米多,重量一斤左右。
白布能做被套、床单。以前还有个谜语说它:“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龙王太子坐中间,两边凤凰来闪翅,鲤鱼跳个白沙滩”,说的就是这织布机。

12. 马鞍子:种地干活离不开马,马鞍子就是骑马必备的东西。现在再也见不到马耕地的场景了,一想起马鞍子,就想起以前邻里互帮互助的日子,心里特别暖。

13. 拾粪篓子:小时候一到冬天,就背着这个篓子在村里村外转悠,专门捡牛粪、猪粪。
别小看这些粪,在农村可是宝贝,庄稼长得好不好,全靠这些肥料。

14. 篦子:现在年轻人估计都没见过虱子,以前卫生条件不好,头上、身上长虱子是常事儿。篦子和梳子长得像,但齿更密,专门用来把头发里的虱子梳出来。

15. 茓子:这是用苇子编的长席子,用来囤粮食。使用时得先在底下放个柳条筐,铺上草,然后一边倒粮食一边把茓子围起来,一圈圈往上加,能装好几千斤粮食。不过这东西不耐用,一两年就被虫子蛀坏了。

16. 耧车:以前种麦子全靠这个木制的耧车。把麦种倒进耧斗里,推着往前走,耧腿就能在地里开沟、下种、盖土,一次完成。
现在都是机器播种了,见过用过耧车的人,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时间过得真快。

17.最后这个物件好奇怪,实在认不出来!有谁这是什么吗?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