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柘城文艺
曾为柘城做出突出贡献的明代柘城县知县姜寿,乃湖广广济县举人。他勤奋爱学,知识渊博,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姜寿由四川成都温江县知县调任柘城知县。当时,柘城旧城被淹废置后多年无人治理,社会秩序紊乱、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曾连续派遣两任知县,当得知柘城县当时的现状后,一个是拒绝上任,一个是弃官而去。而姜寿面对挑战没有退缩。当时整个县里,连基本的用于办公的署衙都没有。因为原来的县城在嘉靖二十年被洪水淹没,成为一汪湖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先找地方办公,审理这些年积压的案件。他积极联系地方绅士,在旧城南关外租赁民居作临时县衙,招募衙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柘城县积压十多年的案件以及出现的各种政治和民事问题处理完。
接着,姜寿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发生在远襄一带的师尚诏起义。据有关文献记载。师尚诏在嘉靖三十二年春,也就是姜寿知县刚来的时候,与他的同乡好友王帮用一起,联络远襄一带的饥民,准备举行起义。姜寿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向睢州知州于文徵汇报。于文徵觉得,叛民是当前的饥饿造成的,先不要打击,要以招安为上,于是便任命师尚诏为远襄一带的总保长,不曾想这一措施,不但没有把师尚诏稳住,反而让师尚诏利用联系贫民的方便,壮大了起义军队伍,同年七月十六日誓师起义,他们首先攻破了归德府,擒杀归德府检校董伦。师尚诏回过头来又进攻宁陵、睢州,由于这两个地方早有准备,没有攻下来,紧接着起义军来到柘城,彼时姜寿还未建设新城,柘城无力防守,姜寿连忙带着县衙同僚和衙役,躲避到乡下暂避锋芒。四个月后起义军失败,师尚诏被斩首,河南总督下令剿灭了师庄户所有姓师的人。接着,朝廷下令要斩草除根,这时候有人举报,说师尚诏本来姓赵,是师庄户旁边的赵楼村人,他的五个哥哥也都参与了叛乱,应该连同赵姓一同灭族。官兵到赵楼抓人,不料想赵楼的人早有准备,全部逃走。另外,远襄一带有相当多的家庭,也都参与叛乱,若按朝廷律令,将被株连抄斩。而姜寿在善后处理中沉着冷静,尽量掩盖,不搞株连,使很多家庭躲过了这场灾难。他对这件事的处理,深刻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后来,姜寿把因为不愿参与起义,而英勇赴死的举人陈闻诗申报给朝廷,被朝廷追封为凤阳府同知,在厚葬的同时建祠祭祀。于是,这件事才算彻底平息。
第二年秋天,他与睢州知州于文徵一起上奏朝廷,申请来救灾银两,在故城南门外建设了新城。这座新城的城墙仍然是夯土基层,周长四里,高二丈,宽一丈二尺,并在城外开凿了无水城壕,绕城一周,深一丈、宽三丈。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并修建了四门城楼。筑建城墙是一项大工程,这项工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完工。这中间银两不够,睢州知州于文徵在其它县区募集一部分。这仍然不够,姜寿就号召当地绅士捐助,又从广济老家,让他的父亲给他募集白银一万多两。他用这些白银,不但完成了新城建设,还在新城正中心修建了县衙,用于署衙办公。又在新城内建设了学宫以及县衙各分司,从而结束了大灾之后的“十年动乱”,使柘城政治、经济、文化逐步走向正规。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姜寿与柘城县教谕寿濂一起通过考察,确定了柘城古代“七台八景”。此外,姜寿还为柘城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创修了嘉靖版《柘城县志》。据1991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柘城县教谕寿濂创修《柘城县志》手抄本10卷。散出后为扬州吴氏测海楼收藏,民国19年(1930年)归前北平图书馆,据说现在保存在台湾图书馆。后来通过考证,这本县志是姜寿主编,教谕寿濂主笔,他们二人为第一本《柘城县志》的创编,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康熙版《柘城县志》记载,嘉靖三十八年,姜寿因功升任扬州府通判。知县姜寿仅在柘城任了6年的知县,却做了四五件了不起的大事,政绩卓著、前无古人。光绪版《柘城县志》说他:柘城人民至今追思姜大人的肇造之功,后来姜寿被列为柘城名宦。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