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柘城文艺
陈思济,虎陈历史名人,字济民,历任元朝监察御史、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湖南道肃政廉访使等职务。他刚正无私,不畏权贵,政绩卓著,深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是柘城县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二十四史之一的《元史》以及历代《柘城县志》,对陈思济都有记载。
陈思济出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彼时柘城一带归金朝管辖,当时的金朝气数将尽,中原大部分地区社会很不稳定,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在北方崛起。蒙古军虽然还没有攻进中原,但柘城一带也经常是兵扰匪劫、水患不断,民不聊生。陈氏自陈学师先生在南宋绍兴年间,迁居陈家村以来,人丁兴旺,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了。由于村庄地势较高,历次黄河水患没有受到影响,别的村庄先后在水患之后迁居到外地,而陈氏却安然无恙,更有利于陈氏家族的发展兴旺。再加上陈家以诗书传家,以私塾为业,更为陈思济造就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所以,陈思济自幼便在父亲开设的私塾里读书。在青年时期,陈思济的学识在柘城一带就很有名气。
四王子忽必烈在巡视河南东部的时候,闻听到了陈思济的才学,派人把陈思济请到他的临时官邸。陈思济目睹蒙古贵族在中原推行的一系列不平等政策,义愤填膺。他想这一次见到四王子,一定要替中原百姓抱不平,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没想到他的一番交谈,尤其是他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一系列主张,深受四王子赏识。同时,四王子的见识与治国主张,也让他感到钦佩。他认为,四王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明主,如果跟随四王子一定能为国、为民更好地效力。忽必烈当即下令让陈思济做幕僚,跟随左右出谋划策。从此,陈思济离开家乡走上仕途。虽然那时候大汉民族还有很多人认为蒙古贵族是外族,追随他们就是变节。但陈思济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当皇帝,只要能让社会多一份公正,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天下仕子就应该忠诚于他,支持于他,并为之效力。1258年,蒙哥兴师征伐南宋,让忽必烈统领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推戴下登上汗位,做了皇帝。他让陈思济始终跟随左右,掌管陈述奏进,并出谋划策。从进入忽必烈帐下做幕僚,到忽必烈即位,将近十年的历练,陈思济由一个乡下青年而逐渐成为一位成熟的元世祖忽必烈的臣子。
中统二年,忽必烈命廉希宪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并派遣陈思济做廉希宪的幕僚,为廉希宪出谋划策。廉希宪很信任陈思济,凡是重要决策,都要同陈思济商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廉希宪重用良将,平定了关陇,剪除了阿里不哥设在关陇的羽翼,为朝廷立下大功。廉希宪升任平章政事,也就是元朝副宰相。陈思济也遂之被调回大都,忽必烈仍然让他掌管陈述上奏。
至元元年十一月,廉希宪升任宰相,任命阿合马为平章政事。但阿合马因为官位在廉希宪之下感到羞愧,老想着压制廉希宪任意行事。有一次,中书省臣僚早晨集合,大家都怕阿合马,没人敢上前。但陈思济不怕,他独自一人把文件呈上,阿合马就在廉希宪的位置上签字,陈思济赶忙用手遮住说:“平章大人,这不是您签名的地方。”阿合马瞪了他一眼,只好退下。这时候,文武臣僚都为陈思济捏一把汗,而陈思济却神色自如,毫无惧色,依然不折不扣,按照朝廷规矩办事。
至元五年,忽必烈下令中书省总管百事,御史台考定百官。这一时期,朝廷的罢免任用,规章程式,大多出自陈思济之手。不久,陈思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元朝的监察御史是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的官员,权力相当大。当时,阿合马所设立的尚书省,权力在中书省之上。陈思济和魏初等人 弹劾他不守法,忽必烈让亲近臣子来治阿合马的罪。但毕竟阿合马权倾朝野,御史们都很怕他。他们依次向忽必烈回复的时候,连大声说话都不敢,只有陈思济厉声说道:“御史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官,不是替人辩解的官。我等已经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奏折,何必再依次审问?”随后拂袖离去。忽必烈对陈思济的拂袖离去,不但不怪罪,反而任命他为奉训大夫,管理陕西沁州。奉训大夫是文官中的散官,是正五品官衔。忽必烈之所以任命陈思济为散官,是因为他这时候正信任阿合马,不愿让自己近臣参与其中,于是就把派往外任职,以免受到阿合马的加害。
陈思济在陕西沁州任职期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改朝换代的大事。至元十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平定崖山,陆秀夫背负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年仅8岁的赵昺投海,忽必烈统一中国,南宋至此灭亡。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关押,后因英勇不屈而在大都柴市口就义。
至元十八年,陈思济升任两浙都转运司同知。都转运司同知为掌管本路税赋钱粮、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的官员,正三品职衔。在这里,他发现官府的小官吏时常掠夺百姓的财物,当地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百姓们苦于赋税劳役繁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陈思济通过走访,惩治了不法官吏,并免除了繁重的赋税劳役,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两淮盐税不足,大元朝廷急于征收两淮的税银,忽必烈再次想到陈思济,授予他为两淮都转运使。元朝都转运使为正三品,是掌本路税赋钱粮、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的官员。陈思济在任职期间,把两淮的奸官弊政全部铲除。并严厉打击不法漕运和欺行霸市的奸商,使陆地和漕运商人通行,使两淮各地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两淮税金因此征足。为此,陈思济于至元三十一年被提拔为湖南道肃政廉访使。这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忽必烈之死让陈思济非常悲痛,他觉得自己既失去一个知己,同时也失去一个靠山。以前在各地任职之所以能够有所建树,就是因为朝廷里明君做靠山,而今失去了靠山,大元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很不平静,再想像以前那样施展为国为民的抱负,举步维艰。
当时,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威势显赫,并且性情古怪。他突发奇想,在浙江挑选淘金户三千,在民间田地里寻找金子。而浙江一带的田里根本没有金子,尽管淘金户整日劳累,也淘不到金子,而也速答儿便责怪他们不努力,轻者鞭打,重者治罪,逼得好多淘金户家破人亡。陈思济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忙向成宗皇帝上书制止。成宗皇帝虽喜欢喝酒和花钱摆阔,袒护蒙古官员,但也留心到人民的疾苦,他对兵灾、水灾、旱灾与地震的地区,也舍得免税、减税、放赈;而对于陈思济上书制止也速答儿淘金这件事,他处理得很有分寸。他不但立即下令制止了淘金事件,还把也速答儿调到四川任职,为陈思济治理湖南、两浙扫清了障碍。
此后,陈思济累迁通议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愈事。据《元史·陈思济传》记载,陈思济于大德五年冬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岁。朝廷追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追封颖川郡侯,谧号文肃。陈思济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彝、次子陈麟早亡、三儿子陈诚承袭爵位入朝做官,后来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务,《柘城县志》上对他也有记载,陈思济、陈诚父子俩,不但是虎陈陈氏的骄傲,也是柘城人的骄傲。
注:文稿来源于李树峰著《柘城通史》
李树峰,岗王镇李中口村人,1963年6月生,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柘城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县政协常委。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编著出版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为县政协编辑出版《改革记忆》、《炎帝朱襄氏文化研究》、《柘城文史》(三辑)、《乡村记忆》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获全国群星奖,全省群星奖、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