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柘城文艺
容湖白瓷塔是柘城县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它七层八面、玲珑剔透、古香古色,深为柘城人喜爱。上级领导及外来客商来柘,总要登上白瓷宝塔,一览柘城容湖风景。
白瓷塔的建设,来源于在我县城区一带流传的一则民间故事《白瓷姑娘的传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抗洪女英雄叫白瓷,在柘城县城被淹没时奋不顾身,化作一个高大的土台,拯救柘城百姓的伟大壮举。
原来在旧北门村东南角的湖水中,有一个方圆170多米,高出水面大约三米的土堌堆,上面绿树成荫,中间建有三间小庙。这土台上的白粘土,土质坚硬,又含有大量的砂礓、贝壳,它就是瓷神台。据传在明朝嘉靖二十年夏季,当时的柘城黄河泛滥,大雨连天,县城外地面淤积增高,形成城外高、城内低的特殊地貌,县城成了一个深达6米多的大坑。这一年,洪水将县城围困,四周一片汪洋。城内达官贵人们见县城难保,便丢下满城百姓,乘船逃向高处。城里有一位英武美丽的姑娘名叫白瓷,当年一十八岁,为防洪水涌进城内,她带领百姓在城墙上筑堰抗洪。可是,因为当时洪水特大,汹涌的洪水最终还是冲塌城墙,涌进城内。眼看着满城百姓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白瓷姑娘忧心如焚,救人心切,纵身跳入滚滚洪水之中,只听凭空一声霹雳,烟雾升腾,白瓷姑娘转眼之间就变成一块巨大的土堌堆耸出水面。洪水中的人们见到土堌堆,纷纷从四面涌来,爬了上去。白瓷姑娘的壮举,拯救了百姓。可是,县城内原来的官署民居,却淹没水中,荡然无存。从此,县城成了一片水泊,成为旧北湖,而白瓷姑娘演变的土堌堆,却历经朝代更易和风雨沧桑,依然如故!
后来,这土堌堆上常常出现乳白色金边的陶瓷碗、陶瓷盘,专供穷人使用。于是,柘城人就把这个土堌堆叫做“瓷神台”。不久,城内一位财主贪财,霸占了瓷神台,并且从瓷神台上贪婪地攫取瓷器。白瓷姑娘大怒,从此再也不肯出借瓷器了,而瓷神台却由此出了名。
2010年,柘城县委县政府根据这则民间故事,在瓷神台上建设了白瓷宝塔。刚开工,建筑工人施工时在土层下发现墓葬,立即报告给县文化局。局领导马上通知博物馆去清理,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土台上发现了三座汉墓。另外用洛阳铲探测,在瓷神台东南角还发现多处汉墓。他们一连在瓷神台上清理三天。空心砖墓内除得到三个小型陶罐外全为淤土,尸骨也已经化为泥土。汉墓清理之后,施工队往下打桩,在打至大约三米的时候,工程队突然看到水中漂出来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盆子,质地很薄,已经裂开了。工程队把它交给县博物馆,这个青铜器现在还保存着。这一发现说明,汉墓之下还有墓葬,并且这个墓葬还是一座贵族墓葬,不然的话,只能出土一些陶盆陶罐,是不会出土青铜器的。青铜器的发现,便与《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吻合了。这里很有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墓。而夏御叔墓上面之所以又有汉墓,是因为在两汉时期,咱们这一带的人都信奉“棺摞棺,辈辈官”的说法,人们在给死者点穴时,明明知道下面有墓葬,还要把自己的长辈葬在上面,以图后人能够升官发财。所以咱们这一带的文化遗址,往往都是上层是汉墓,下层又有夏商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层叠压。
白瓷塔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竣工了,一共是七层八面,并且在周围建设了仿古式院墙,起名叫白瓷塔苑。白瓷塔建好之后,在2010年冬季进行布展。白瓷塔的布展,由时任县公共事业局臧林局长负责。开始请的是郑大建筑设计专家作的白瓷塔布展设计,内容面面俱到,十分复杂。后来让县人大常委会任学银主任一席话给否定了,任主任根据柘城的历史文化,提出了一个新的布展方案:一楼布展白瓷姑娘雕塑和壁画;二楼至四楼共15个空间,布展柘城古代七台八景;五楼布展发生在柘城的历史事件。六楼布展柘城著名历史人物;七楼布展我县书画家、摄影艺术家的作品。这次布展的所有文字资料都是由柘城文史专家李树峰提供,所有壁画都是由柘城籍在北京发展的著名画家杨百亮所绘。正如一楼的白瓷姑娘塑像,计划使用优质汉白玉,请的是河北曲阳玉雕公司设计雕刻。当时,县委刘连昌书记很重视雕塑的设计,两次论证会他都是亲自参加。开始的时候,曲阳的专家把白瓷姑娘设计成了瓷神,右手拿陶罐,陶罐口小腹大脖颈细,用左手轻举在胸前,看上去神态丰满,一脸善像,很像观世音菩萨。刘连昌书记让大家发表意见,李树峰建议要紧扣白瓷姑娘抗洪这一主题,因为柘城不是陶瓷之乡,不必以瓷神为主题,要把白瓷姑娘立为抗洪女英雄,而后蝶化为神,保佑一方平安。故事中说她一十八岁,所以她的面容要显得年轻俊秀。她出生于民间,后来成神,所以应该既像民女,又有女神的端庄和威严。另外,她手里端着的瓷罐应该改一下。既然白瓷女神天下独一无二,那她手里拿的法器也应该独一无二。应该让她手捧一块泥土,这块泥土就是她脚下的瓷神台。因为当年白瓷姑娘是用瓷神台拯救了洪水中的百姓,后来成为神仙。那么这个缩小的瓷神台,就是她手中的法器。这一建议得到刘书记和在座曲阳专家的认可,于是就把白瓷姑娘雕像定了下来。县人事局王松林局长用半文言体文采飞扬地撰写了《白瓷塔记》,在布展时请开封书法名家张本逊用魏碑书写并镌刻出来,立在白瓷神像的东边。
白瓷塔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装饰,在2011年春季向游人开放。一楼供奉的是白瓷姑娘的汉白玉雕像。另外在墙壁上布展五幅壁画,都是白瓷姑娘带领百姓在城墙上筑土抗洪的画面。白瓷塔二至四层的十五幅壁画,描述的是柘城历史上的“七台八景”。杨百亮老师以丰富的想象,还原了古代“七台八景”当年的壮观。
白瓷塔的五层布展的是春秋泓水之战,有两幅介绍,三幅壁画。白瓷塔的六层介绍了我县历史上14位著名历史人物。遗憾的是,原计划在六楼放一尊炎帝朱襄氏弹奏五弦瑟,平衡阴阳,治理天下的泥塑,由李秀山创作。这尊塑像塑好后有一吨多重,无法抬上六楼,也没有布展。白瓷塔七层有八个空间,主要展出了我县牛家湘、牛超群、江其政、焦新建等八位书画名家、摄影名家的作品。咱县著名书法牛家湘为白瓷塔题写了“白瓷塔苑”,撰写了所有的对联,更是为景点锦上添花。
2023年夏季,时任容湖生态景区管委会韩宝军邀请文史专家李树峰,纠正了第一次布展所出现的错误。并趁此机会增添了《柘城在各个历史时段的名称》、《柘城故城的形成》、《春秋夏姬之乱》四项内容,又在六楼增添了《炎帝朱襄氏简介》和《胡曹作衣与胡姓文化起源》。总之,白瓷宝塔的内部装饰,展示的是一部浓缩的柘城文史。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