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文史║谈春秋泓水之战

来源

柘城文艺

春秋时期,在柘城县境内发生了一场著名战争——泓水之战。这次战争在我国战争史上影响很大,可谓是我国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虽然泓水之战已经过去了2600多年,但至今人们仍然为“仁义之战”和“蠢猪之战”议论不休。当代军事家、政治家,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更是在《论持久战》中,对这次战争做出中肯的定论。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是,春秋后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后,各国诸侯好像失去了一位匡扶天下的领导人,成了一盘散沙。齐国因内乱而中衰,晋国、秦国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以来,长期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想乘机进入中原,称霸诸侯。那时候,中原各国还都把楚国视为“蛮夷之邦”,楚国的北进,立刻引起中原诸侯各国的不安。于是,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借宋为公国的地位,还有他曾经号召诸侯各国,平定齐国内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共同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可是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比不上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两国之间的矛盾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楚成王一心想要教训宋襄公,最终便导致了泓水之战的爆发。

这时候的宋襄公一心想争当盟主。可是,他虽然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公元前639年春天,宋国、齐国、鲁国,三国国君在齐国临淄会盟,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在这年秋季召开诸侯大会。到了秋季,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国君在盂地会盟。盂,在睢县西北的蓼堤镇一带。当时,齐国和鲁国国君找理由没有参加。而宋襄公呢,他不顾自己的庶兄——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然袭击,当场被擒。楚成王挟持着宋襄公进攻宋国都城。幸好有公子目夷等文武大臣的顽强抵抗,楚成王打了一个月多月,也没能攻下来。这年冬季,这次战役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罢兵停战,并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气不打一处来。他既痛恨楚成王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弃宋国而亲近楚国。他自知军力不如楚国,暂时不敢进犯楚国,而是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国的郑国。于是决定兴师伐郑,彰显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辩护说:“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这场仗我一定要打。”所以,他执意要攻打郑国。

宋襄公率兵进攻郑国,郑文公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正愁教训宋国找不到机会呢,就立即起兵伐宋,救援郑国。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严重,不得已只得从郑国撤军,回师宋国,迎战楚军。

十月底,宋军返回宋国国境。这时候的楚军还在陈国境内,正在向宋国挺进。宋襄公为阻击楚军在边境地区,把军队驻扎在泓水河的北岸,也就是现在的远襄西北一带。在古代,现在的远襄北边有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古老河流,叫泓水河,这条河流在北宋以后,随着黄河的历次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把泓水河的河床给淤积成平地了,现在已经找不到河床的位置。这年十一月初一,楚军来到泓水河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候的宋军,已经在泓水河北岸布好阵势,单等着楚军来到开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宋军现在已经占据军机,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河的时候进军,阻止楚军渡河。而宋襄公却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之后开始布阵。这时候,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混乱之际,发起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他说:“仁义之师,当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也就是说,我们是仁义之师,要做到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兵,不阻击处于危险地带的敌人,不攻击没有列阵的敌军。就这样,宋襄公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战机已经失去了,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军的对手,一阵厮杀之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受了重伤,他的禁卫军全部被楚军歼灭。宋襄公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就这样,泓水之战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宋襄公受伤后,先是在宋城养伤,后来因为思念他的母亲,便挪到离她母亲的出生地——睢县西陵较近的承匡城中养伤,次年五月因伤重而死,死后葬在襄邑城中。宋襄公葬在这里后,这里改称襄邑。在现在的睢县水城东北角的一片高地上,现在还保留着宋襄公的陵墓。此后,以宋襄公为首的宋国霸业,也就随之消失了。以后的宋国国君,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宋康王被齐、楚、魏三国灭掉。

泓水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而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仍然拘泥于“不鼓不成列”等陈旧的兵法教条,从而导致惨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从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够凭借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采用“半渡而击”的灵活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胜多打败楚军的。遗憾的是,宋襄公奉行“仁义”,既不注重自身实力,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导致惨败,当然在宋国臣僚中,也不乏能人。比如说公孙固、宋公子目夷等人的头脑就比较清醒。他们乘楚军“半渡而击”以及“未成列而击”的建议,就体现出了“兵者诡道”、“攻其不备”的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因为战争的目的是要战胜对方,不管用什么方法,克敌制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对泓水之战作了深刻的评价,他对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作了批评。

现在,泓水河是找不到了。柘城县博物馆在远襄镇政府所在地的北边,柘宁公路旁边,立了一块“泓水之战古战场遗址”保护碑。可是,这里一点也看不到古战场的踪影。五年前,惠济乡党委、政府为展示地方厚重文化,在荣堂村委南侧设立了“泓水之战”展览馆,布展有作战沙盘、作战地图、文字介绍、图片展览等,对泓水之战进行了全面介绍,吸引了一大批当地历史文化爱好者前去参观。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0-72633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aogangdou88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